2014年4月28日上午,港台两地的CSA先驱杨宝熙和赖青松老师,在香港社区伙伴(PCD)、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几位同仁陪同下来到中国best365体育在线教学科研试验基地小毛驴市民农园。学院的钟芳老师首先带领大家参观了整个园区,并在食堂南阳光房举行了交流互动。此次活动也是二位老师来京交流的系列活动之一。小毛驴市民农园工作人员和实习生共二十多人参会,两岸三地的新农人们在一起进行了愉快的分享交流。
座谈会上,主持人钟芳博士一一介绍了几位老师,并代表小毛驴市民农园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由于是同行和前辈,大家坐在一起会有很多心得分享及共鸣,因此,对本次交流充满了期待。
杨宝熙
来自香港的杨宝熙老师详细梳理了香港农业的发展缘由及历程。她讲到,香港的可耕种农地很少,绝大部分农业产品都靠进口,因此,也很少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是到了九十年代,随着进口粮食蔬菜的安全问题,港人开始考虑和探索自种蔬菜;另一方面,政府也开始推动复耕,鼓励有兴趣的年轻人创业。
赖青松
台湾的赖青松老师则从自身经历讲起,童年由于父亲经商失败,暂居乡下一年;而这些岁月却深深地影响到他的心灵,觉得“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有土地成为最后的依靠”。并且,故乡、家园、土地这些元素的价值,本身就应该重新得到重视。由于机缘(当社会和时代走到一个点上,几年前不可能的事情在如今便成为可能)和“宿命”,赖老师35岁的时候辞职做了专职农夫;这似乎并无多大惋惜,也不值得担心别人的冷嘲热讽。过去在日本留学,在公司做事的经历,尽管与农业似乎无关,但都是一种积累。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有梦想就要勇敢地去追求。
接着,交流进入到问答环节,有听者问:农民如何获得主体自信?如何进行消费者教育?如何避免农人过度劳累带来的疾病困扰?
两位老师给出了精彩的回答。赖老师讲,“自愿农民”,方能自信;“农民自己丢失的尊严还需要自己去找回来”。 对于消费者教育,如何建立信任关系才是最难的,口碑最为重要。他幽默地讲到进小区看到哪里的床单多就说明小孩多,而这些家庭就是目标群体。
关于农业的劳累,赖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他说,做一个现时代的农夫,也许再不愿也不可能像过去农民那样起早贪黑,只把土地当成能产出粮食可以换来金钱的至宝。他们更希望农田不但产出物质所需,同时能够产出文化和创意。如此,也可以有法子把所需收入分散到不同的地方。最后,他还提到了日本已经开始使用“便携式小机械”,以减轻人工,同时推荐了日本的《现代农业》一书。在自己的村子也会组织农民开办读书会,分享一些切实管用的知识。
这些精彩的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而年轻人也从中寻到了鼓舞的力量。
时至中午,几位老师和农场的年轻人们围坐在一起,在农场用了生态有机餐。下午,他们还将赴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进行交流活动。
两岸三地的新农人们在小毛驴市民农园合影留念
附:
赖青松,台湾新竹人,1970年出生。成长在台湾反公害运动风起云涌的1980年代,为此选择就读环境工程系,却发现所学不足以淑世,后来陆续参与环境教育、生态研究及绿色消费等工作,最后在2004年发起了谷东俱乐部,邀请都市消费者集资预约订购稻米谷份,支持农民进行友善稻米的计划性耕作,建立起都市与乡村之间互信的连结。
已出版著作有:《从厨房看天下》(远流出版,2002)、《青松e种田笔记》(心灵工坊出版,2007)。
杨宝熙,曾任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农业部主任,2005年离职后,先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土生合作社”及“自在生活”两个非营利商店,尝试透过售卖本地及香港周边地区(包括台湾、中国大陆、菲律宾等)的农产品及加工食品,推广社区支持农业并支持在地小农的生计。
2009年,再度参与发起香港第一个永续栽培(permaculture)组织——永续栽培学苑,现为该会顾问。2012年,又与朋友发起活耕建养地协会,保育新界东北一些荒废农地,投入推动复耕及本土农业的教育工作。
(文/崔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