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学习 > 乡建读书
“乡村与现代”读书小组第六期(2015秋季)读书计划
发布时间: 2016-05-04 09:25:4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意义与内容

l读书小组借助包括小说、理论论文、实践反思、视频电影等形式的文本,尝试运用跨学科与批判性的视野和方法,切入“乡村”这一中国基本“底色”与国情,围绕“乡村与现代”这一主题分专题的展开。

l希望在阅读与讨论中促进读书小组成员对“三农”议题及其延伸各种现实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逐步建立重新连接“理论与实践、经济与文化、乡村与城市、中国与全球”的批判思考能力与文化敏感。

l进而活跃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氛围,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方法,促进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二、地点时间

西南大学中国best365体育在线会议室(西南大学北区文化村老一舍,吴宓旧居A栋二楼),具体时间集体商议。

三、方式

l读书会以讨论为主,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都以同学为主,故参加者必须课前阅读讨论文本并观看影像资料,有余力者可继续阅读推荐文本与相关资料

l除第一次讨论以成员诸位分享个人经历与思考外,后五次讨论中每次都先由2-3位成员对该组文本(第一次讨论中做好分工)进行共计30分钟的引谈(文本主要观点、启示、问题),然后所有成员进行自由讨论。

四、指导老师:西南大学中国best365体育在线教师团队

五、详细安排

 

1、我与乡村 :记忆与认识

讨论视频:

《农村10年撤点并校 日均减少学校62.8所》(CCTV新闻频道)

http://www.21cedu.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67&id=3232

《蚁族之歌》  

http://v.ku6.com/show/uNIxFXdjCRRVfs35.html

讨论材料:

陶行知,1926,“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韩少功,2008,“山里少年”,《意林》,第2期

(网文)“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

潘家恩,2014,“发现故乡视野下的青年返乡路”,《天涯》,第2期

讨论安排:

l每位读书组成员结合视频文章及自己的个人经历,以“我与乡村”为主题谈自己与

乡村相关的经历、记忆与思考,以及对“三农”的认识与困惑(每人5分钟)。

l自由讨论

l读书会安排(具体时间、汇报分工、拷视频资料)

2、乡村与百年中国:视野与反思

讨论视频:

《我们的土地:乡建十年(1)》,编导:段锦川等(2005)

(注:全部无标注网址的视频第一次读书会现场复制,请带移动硬盘)

讨论材料:

梁漱溟,1937,“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温铁军,1999,“‘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读书》,第12期

刘亮程,2010,“乡村是我们的老家”,《天涯》,第3期。

张慧瑜,2012,“在希望的田野上”,《影像书写——大众文化的社会观察(2008-2012)》,三联书店

推荐材料:

张  鸣,2001,“新政阴影下的村政”,《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

舒建军、贺雪峰、黄平,2007,“导言: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黄平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北京:三联出版社。

3、 乡村与现代社会(1):主流与偏见

讨论视频:

《秋菊打官司》,导演:张艺谋(199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wMTYxMzY0.html

《被告山杠爷》,导演:范元(1994)

http://www.56.com/u49/v_NjIwODAwNzY.html

《二嫫》,导演:周晓文(1994)http://www.77y4.cn/html/124/20546/play-20546-0-0.html

讨论材料:

戴锦华,2000,“《二嫫》:现代寓言空间”,《雾中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

苏  力,2004,“秋菊的困惑与山杠爷的悲剧”,《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府大学出版社

王晓明,2004,“L县见闻”,《天涯》,第6期。

推荐材料:

许宝强,2002,“贫穷源于文化偏见”,《读书》,第12期

刘铁芳,2006,“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书屋》,第10期

赵晓力,2005,“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北大法律评论》,第六卷,第二辑

陈柏峰,2009,“治理、法治与现代国家——《被告山杠爷》再解读”,《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第6期

4、乡村与现代社会(2):危机与裂隙

讨论视频:

《食品公司(Food. Inc)》,导演:罗伯特·肯纳(2008)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TJx_DZ95dY/

《无米乐》(2004)、《神奇的金坷垃》

《CCTV新闻调查:45天速生鸡》、《CCTV朝闻天下:开朗农夫奋斗史》

讨论材料:

曹东勃,2010,“现代农业的困惑”,《读书》,第5期

文佳筠,2010,“环境和资源危机时代农业向何处去?——古巴、朝鲜和美国农业的启示”,《开放时代》,第4期

潘家恩,2014,“发展幻象的裂隙与社会化农业的兴起——‘双向运动’视野下小毛驴市民农园案例研究”,《青年研究》

推荐材料: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2001,“掠夺的现代结构”(第251-278页),《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王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范达娜·席瓦,2006,《失窃的收成:跨国公司的全球农业掠夺》(节选),唐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立等,2012,“从‘谁来养活中国?’到‘怎样养活中国?’——粮食属性、AB模式与发展主义时代的食物主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5、乡村与现代社会(3):城市化与现代梦

讨论视频:

《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BBChttp://v.pps.tv/play_359KYW.html

《归途列车》,导演:范立欣(2010)http://v.pps.tv/play_31X9FG.html

   《自杀现场直播》http://www.56.com/u82/v_NjAwMTAxNzU.html

讨论材料:

费孝通,1947,“乡土中国”(节选),《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严海蓉,2005,“虚空的农村与空虚的主体”,《读书》,第7期

端宏斌,2010,“蚁族·蜗居·房奴———中国城市化反思”,《西部论丛》,第1

王晓明,2013,“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中华读书报》,529

推荐材料:

许宝强,1999,“发展主义的迷失”,《读书》,第7期

吕新雨,2010,“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开放时代》,第4期

潘毅、邓韵雪,2011,“富士康代工王国与当代农民工”,《中国工人》,第2期

房忆萝,2008,《我是一朵飘零的花》,现代出版社

6、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回归与重建

讨论视频:

《社区就是能源——古巴是如何渡过能源危机的?》、《依然要播种》

《快乐经济学》、《爱故乡的足迹》

讨论材料:

贺雪峰,2006,“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读书》,第8期

温铁军,2012,“全球危机下的乡村建设与软着陆”,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文明会议”(11月3日发言记录)

 梁  鸿,2013,“我们为什么需要保卫乡村?”,中国雅虎新闻中心

推荐材料:

E.F. 舒马赫,1985,“生产问题”与“和平与持久”,《小的是美好的》(节选),虞鸿钧、郑关林译,刘静华校,北京:商务印书馆

许宝强,1999,“发展主义的迷失”,《读书》,第7期

孙  歌,2011,“东京停电”,《天涯》,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