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者文库 > 宋恩荣
在中国乡村建设110周年纪念会暨新版《晏阳初全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 2016-04-28 18:04:4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晏阳初全集》主编    宋恩荣    

今天在小毛驴市民农园这样一个纯草根的场合向各位通报-新版《晏阳初全集》出版的消息,这是一件具有非常意义的事情。小毛驴农园以及当今许多新农村建设实验基地的热心推动者,如邱建生和潘家恩等曾经说过:他们起初都是因为读了晏阳初的事迹和书籍从而确立以农村改革为志向的。几年前,一位50多岁的日本医学专家来访,说他多年来深入非洲从事医学研究和救治,是以晏阳初为榜样的。这些说明晏阳初生前事业思想的发展和其身后的影响,始终都和中国与世界的苦力、农夫等社会底层民众息息相关。

新版全集自2004年启动,历经了艰难的过程。一没人手,二没经费,即晏阳初当年说的“既缺有‘贝’之财,也缺无‘贝’之才”。好不容易找到湖南教育出版社接受出版并列入重点图书,又遇挫折而退稿(且不付给退稿费)。直至几年前获得爱德基金会的部分资助,经天津城市学院李剑萍院长的推荐,书稿转至天津教育出版社才得以落实。前后历经十年,可谓“十年磨一剑”,于2014年1月正式出版。

 新版《晏阳初全集》四卷,收入从1919-1989年70年间的文论、演讲稿等220篇、书信531件、共计224万3千字。资料分别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菲律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晏阳初档案卷宗”,资料搜集工作历时28年。

有人把上世纪初定县乡绅米鉴三、米迪刚父子致力于“学务发达、风俗良善,创办模范村”作为中国乡村建设的起点,至今已经110周年。一百多年来,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和乡村建设运动的讨论和争议一直没有停止,农村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1938年年初梁漱溟访问延安,与毛泽东讨论中国社会的问题与改进的办法。梁阐述了他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中国几千年历史,只有一治一乱,而没有阶级对立,没有革命,也无需革命”。主张进行全方位的农村改良,明确反对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毛说“梁先生,你是过分强调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但是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与其他社会相似的一般性。”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梁反驳说“毛先生,你太看重了一般性的一面,而忽略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面。”两人观点绝然相反。这次对话,埋下了1953年对梁漱溟进行清算和批判的伏笔。

曾在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职的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1900-1984),1950年12月曾上书毛泽东,称“在中国,封地或土地世袭的封建制度,两千多年前就结束了。近代中国已经不是封建社会。”认为,中国的土地不是分配不均,而是人口太多,土地太少,农村劳力大量剩余。应当节制生育、优生优育,同时发展其他产业,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如果平分土地,会将劳力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中国工业化。平分土地后,土地细化,很难实行机械化,且农民在小块土地上没有致富的可能,对土地长远投资缺乏热忱,土地将退化。再者,土地改革后,由于失却了地主富农的累进赋税,将给国家税收带来困难。

他指出:“中国之所以闹到目前这样糟的局面,病根是因为农民不能做国家的主人,只做了别人的武器和牺牲品。……欲使中国成为一个太平富强的民主国家,非培养农民的政治能力,并将他们团结起来,使能行使公民的职权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  他说,造成农村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地主剥削制度,而是政治混乱,法纪不存,贪官污吏肆意掠夺农民,即所谓的"政治剥削"。他竭力劝阻当时强制推行的土地改革。他对毛泽东建议:我想您是爱好真理,并能服从真理的,当您发觉政策有错误之时,您一定是能勇于改正的。请您立即下令停止分地。

他对经历土改后的乡村作出悲观的预言,“政权巩固之后,这个政党就会再将农民的土地收回,建立集体农庄,粮食大量交给政府,农民被整体奴役,然后会出现许多问题,会饿死人……。”   他肯定地预料,若干年后执政者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一套错误的“社会主义化”的农村政策,而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最近,有一篇文章评价说,“董时进的预言几乎都不幸而被言中。”

晏阳初、梁漱溟和董时进以及许多人士都主张:解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办法是大范围提倡“和平的乡村建设”。晏阳初说乡村建设与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伐革命相比,是“范围更加扩大,意义更加深沉的挽救民族命运的运动。” 为此,他为中国与国际的乡村建设事业不遗余力地奋斗了一生。 

在座的老同志们都经历过1949年前后的年代。当革命尚未取得政权时,革命党起先是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动员千百万农民,依靠武装斗争的手段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夺取政权。那时认为乡村建设一类的“和平改良”是与革命力量争夺群众维护反动统治的一股逆流,因此加以批判反对。而当取得政权之后,采用极为强势的阶级斗争来防范可能出现的群众性暴力以维护专政。同时又以苏为师,加以创新强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合作化”、“人民公社”,收回了农民手中的土地。时至今日,农民对土地仍然没有取得真正的所有权主宰权。社会又回到“耕者无其田”的历史原点。

上个世纪,平教会先后在河北定县与四川璧山进行的“定县实验”与“华西实验”,先后进行了系统的乡村建设实验。特别是后期的华西实验,进行了一揽子针对性较强而且更有深度的农村社会整体改革,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告中断。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薪火相传,今天又有来自民间自发性的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实验在各地出现。又有更多年轻人踏着先辈的足迹,以更加旺盛的激情、全新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

今天我们带来的《晏阳初全集》、思想家文库《晏阳初卷》和璧山档案馆整理的《晏阳初与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丛刊》(已出版8卷)都是记录当年乡村建设实验的历史资料。对今天的农村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史料工作常常被人忽视甚至鄙薄,其成果在高校、科研机构评定职称时不作为依据。加之此项工作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繁琐劳动,是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的“坐冷板凳”的工作。 但从史料是史学的基础这个角度讲,“史料即史学”。史料对科学研究和社会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花费一些精力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很有必要与非常值得的。我们愿意借这个机会,呼吁更多的人重视史料工作,更多地利用史料研究成果

由于《全集》定价较高,580元一套,没办法送给各位。我们买了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家文库《晏阳初卷》(是《全集》晏阳初文论的精华本)与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晏阳初画传》。数量有限,只能从两本书中选择一种送分别给到会的老校友和平教会后人。两种书都还有许多不足和遗憾,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1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