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根组织的功能与价值》新书发布?草根力量讨论会于2014年3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召开。本文为讨论会嘉宾石嫣在《中国草根组织的功能与价值》新书发布?草根力量讨论会上的发言。
石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国健康家庭联盟健康传播大使,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URGENCI副主席,西南大学中国best365体育在线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农业与公平贸易。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原小毛驴市民农园名誉园长,现为分享收获CSA项目创始人与负责人。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至今发表过20余篇有关农村发展的论文,并翻译了《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日本的永续农业》、《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慢是美好的:慢钱的魅力》三部相关著作,著有《我在美国当农民》一书。
我作为一个实践者,希望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几年来的一个试验的一些过程,首先我们的研究背景我简单归纳为两个。其实第一点可能大家知道比较多的,是工业化食品体系。比如说,在整个粮食的过量与短缺并存的这样一个现状以及饥饿与肥胖并存的这类问题,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现在工业化食品体系带来的一个巨大的成果。第二,实际上是我们很少有人关注的,也是我目前重点在做的。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体内保存着一种基因,对于高热量,高蛋白质食物的需求,也导致我们整个农业生产体系更倾向于生产更多的肉类以及蛋奶类的食品。而对于这些食品的需求,近几年中国的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主要是作为饲料来源,所以现在近5亿亩的进口的来源也挑战着我们整个的农业安全。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对现有食品体系的认知——在近二三十年里食品的丰富程度和食品的未知度,包括什么样的食品是健康和不健康的,这些认知度都是有限的。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也发现,在大家了解的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的情况下,每个人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之上,都是处在一种草根的阶段,我把它归纳为四个类型。
第一类是公开抗议的类型。比如一些个人利用自己的能力,与国家权力部门进行抗争,当然我们知道他们的结果也是相对影响比较有限的。第二类,他们动用大量个人社会资源去自救,自己种一块菜地,特别是目前出现了北京很多大型的企业,他们也是希望找到这样一块土地专门供应自己企业的饮食来源,所以借助这样一种社会个人关系的资源的事情也大量发生。第三,勇于借助自己权力资源和单位的制度来获取的这个渠道。我们过去知道有一些中央的特殊渠道,实际上近些年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一些大公司和企业,它们有这种沟通的渠道。第四,希望能够借助一种商业的形式和社区的渠道,包括利用市场的手段。每个消费者作为一个公民,他用消费来进行投票,所以这样一种形式,可以更有效的动员社会组织成员,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失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全球化为导向的,把农业作为产品来看待的A模式。还有另外一种模式是发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B模式,它更强调了农业模式的这种特点。其实这些模式的不同背景,以及组织形态和发展程度,都有很多种组合。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并没有核心的联盟或者组织,但是这样的一种以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对接的模式正在全国非常快速的发展。比如说最早可能有四川成都农村的农户和消费者共同搭建的模式,现在更多的是中产阶级下乡的模式,已经在城市里获得一定收入的一群人回到乡村去做农业。还有一些由传统环保型NGO发起,他们过去关注的可能是常规的环保领域,现在开始关注农业的环保领域,包括乡村合作社发起的。还有一些餐厅,它们把食材作为宣传手段发起的方式。还有包括像政府和高校共同发起的。还有很多是消费者先组织起来,组织起来之后去寻找愿意耕种的农户,在北京和南京都有这样的案例。更多的是现在出现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在大学毕业和社会上有一些经验之后回乡去做这种生产方式。还有是我做的——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平台,也借助了电子商务的模式。包括还有北京、南京这些电子市集,都是构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和产生购买的方式。从08年开始到大概有六年的时间,全国有两百多个这样的组织,现在应该说形成的影响,约有大概十几万消费者。他们从原来常规的流通渠道,比如从超市或者农贸市场去购买农产品,现在更多的是通过这种或者我们把它归纳为一种相对替代化的流通渠道去获得他们日常食物的来源。